起乳名的習俗
起乳名的習俗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孩子初生時大多有取乳名的風俗。乳名,一般我們都稱為奶名,也叫小名或小字,顧名思義,小名就是小時候的名字,或者是吃奶的時候所叫的名字。所以一般在小孩子長大後就不再使用這個名字,而只是在父母親人或兄姐及朋友的口中保留,表示親昵如舊。有的家長在小孩入學之前,不給孩子起學名或本名,一直延用小名;有的在入學前既有小名又有本名,但很少用本名;有的乾脆就以小名為名,再加上姓,就成了正式學名了;有的學名是從小名加以改造而來;有的先有學名或本名,然後由學名或本名衍生出小名來。
《宋史?選舉志三?宗學》所載:“(鹹淳)九年,凡無官宗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既長則用訓名。”我們就可以知道乳名是相對正式的名字而言的,而在依禮法於新生兒滿三月後才行命名禮的人家,這個乳名很可能是嬰兒才出生或出生不久就給取的,所以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的說法。
取乳名這一習俗正式進入史料記載,是從秦漢時期開始的。如漢高后呂雉的乳名叫做“娥(女句)”,漢武帝的外祖母的乳名叫做“臧兒”。在此之前,《左傳》上也出現過“黑背”、“衛孺”、“乞”這類醜名,從以後的人給孩子取乳名的一些特徵來猜測,這些都有可能是沿用不改的乳名,但由於缺乏文字記載,也不好妄下定論。
乳名的取用格式,最常見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1)以排行為乳名
如南朝齊武陵王蕭曄,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第五個兒子,所以取名叫阿五;梁元帝蕭絳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其他如小二、老三、四龍、五郎、九妹、么弟等,都是按照這種
方法取的乳名。
(2)在特定的字前加一個通行字而成乳名
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間,綴有“阿”字的乳名極多,曹操叫做‘阿瞞’,劉禪叫做“阿斗”,王臨之叫做“阿林”,王藴叫“阿興”,王恬叫做“阿螭”等。
(3)在特定的字後加一個通行字成為乳名
我們還是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例,在那個時代,人們的乳名還多帶“奴”與“兒”
字。如臧霸叫做“寇奴”,吳敦叫做“黯奴”,石崇叫做“齊奴”,冉閔叫做“棘奴”,陳叔寶叫做“黃奴”。
(4)重複全名的一字而為小名如小小、盼盼、奴奴、鶯鶯等。
(5)起賤名為小名
過去的人,大都有一個小名,而其小名又大多為賤名,就以狗、馬、牛、羊、豬、
貓、兔等動物起小名。
例如:二狗子、狗狗、狗蛋、小狗、虎子、二虎子、虎崽、小虎、牛份子、牛崽、牛牛、小牛、大驢子、驢子、驢崽、驢蛋等。
乳名的擬制緣由,雖然不像本名那樣複雜,但也有若干規律可尋。據《南齊書?武帝本紀》所載:“生於建康青溪宅,其夜陳孝後、劉昭後同夢龍據屋上,故字上焉。”不過這很可能是她們為及早確立這小孩子的皇位繼承人身份而編造的故事。有些直露地標示著長輩的鐘愛,如漢武帝陳皇后的乳名叫做“阿嬌”,桓玄的乳名叫做“靈寶”。還有些乳名,記載著小兒襁褓中的經歷,如謝靈運出生旬日,就被送到杜冶家哺養,長到15歲才歸本籍,因此,他的乳名叫做“客兒”。
絕大多數的乳名都具有越鄙俗越好的特點,上起天潰貴冑、王孫公子,下至引車賣漿、販夫走卒,無不是這樣。由此,形成了中國乳名文化的一個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長輩對小兒的鐘愛憐惜,唯恐自己的孩子不能順利健康地成長,於是有意標示卑
賤,用逆反方式掩飾親昵熱忱的感情。這種現象,迄今仍保留在許多長輩對後代的通稱中。例如:小鬼、小臭人、醜八怪、小棺材、小妖怪,等等。而當標示卑賤之義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乳名時,便呈現出許多聞之有趣的現象來。
①人用畜名。如司馬相如乳名叫做“犬子”,袁寵乳名叫做“虎”,桓嗣乳名叫做“豹”,王愉乳名叫做“駒”。
②男孩用女名。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在作祟,把女性與牲畜都視為賤物,於是,偏給男性取個女性的名字。
③女孩用男名。這還是重男輕女的意識體現:生了姑娘,還指望生兒子,便在姑娘的小名上做文章,例如:“招弟”、“引弟”、“領弟”、“來弟”等男性化乳名,偏多用於女孩。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小孩初生時大多都有取乳名的風俗,但是專門舉行禮儀的並不多見。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少數民族的取名儀式。
我國的哈尼族的某些支系有著在給嬰兒取名時舉行一套奇妙禮儀的風俗。居住在雲南省紅河一帶的哈尼族支系葉東人,無論男女,凡是五六歲的兒童或嬰兒一般都有幾個乳名,少則二三個,多的甚至有七八個不等,而且隨時都可以更換。但不論怎樣,絕對不能與同宗現時活人、已故的甚至幾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這裡的人一般到七八歲之後才將真名固定下來,直到老也不再更換。至於換名的原因,據說是嬰兒不健康、好哭,或在家裡與父母、兄弟撞了對頭,使其得病。所以,必須更換新名。葉東人的名字一般都象徵美好事物、或出生日子(十二屬相),地點的紀念,或父子連名等幾種含義。
葉東人在嬰兒降生後,老年人即將嬰兒抱去並對之祝福一番,同時裹上細軟的抱裳,
口中念誦出許多有趣而吉利的誦詞,然後在嬰兒腦門心上輕輕的一划或一點,並同時說出嬰兒的乳名。在為嬰兒取乳名時,產婦或婆婆要在門前院裡燒起一堆大火,將胎衣投入火中燒毀,然後將胎衣灰盛入一個竹筒中妥善地收存起來。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便要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或乳名宣布儀式。這一天早晨,嬰兒的父母蒸出數甑香噴噴的糯米飯,
殺幾隻老母雞,舂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後在屋前院壩里擺出數張篾桌,將糯米飯捏成無數大如拳手的圓團,貼上少許舂爛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貼上一小條雞翅膀肉,放在篾桌上,並堆成塔形,然後請村里人來取吃。這時,全村各戶派人用一個雞蛋便可換回與家裡人數相等的糯米飯糰。前來祝賀的人隨即開始做一些象徵性的勞動。如果嬰兒是男性,這時就得從村里邀請一名童男,提上一竹筒糯米飯做“響午”,穿著勞動服,扛起小鋤頭,在門外當著母子的面挖幾鋤地,表示嬰兒長大後能耕田種地,勤勞儉樸。如果嬰兒是女嬰,則請一名童女,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飯,肩挎蓑衣背架,手執小砍刀,在母女面前砍柒三下,表示女孩子長大後會砍柒、燒火做飯。待一切繁瑣的禮儀結束以後,主人便擺出豐盛的酒肉,請村裡的長輩男子宴餐。當酒席進行到一定時間時,與主人同宗的輩分最高的男性老人,將嚼碎了的一小口雞肉用食指餵入嬰兒口中,並聲並茂地念誦著娓娓動聽的祝詞:
小寶寶快快長大,明亮的太陽在你的頭上照耀,溫暖的微風吹拂著你的頭髮,小寶寶
長大了,一天能挖三畝地,過河河水會繞道!
念完祝詞後,男孩便取下父子連名的名字,即父親名字的最尾一個音,用做兒子名字的首音,代代相傳,以便沿襲父權世系。葉東人女性命名極少有父女連名,據說這是因為女子長大後終究要嫁到別人家去,無權充當父系繼承人。即使偶爾有父女連名的,當女子出嫁後,在夫家父系家庭中,其原先的父女連名的意義也全部失去作用。此外,葉東人女子從來不使用姓氏而只有名。這種命名制度,反映了男女在葉東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享有不平等的地位,這也是葉東人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在命名制度上的直接反映。
除哈尼族外,彝族人在給小孩取乳名時也舉行一種獨特的禮儀。在四川的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彝族人在嬰兒出生後5天(也有的為7天或9天),由產婦懷抱嬰兒出大門,請巫師宰殺羊或雞、念經、趕鬼、驅邪,然後大擺酒席,以羊或雞肉宴請親朋好友。席間,巫師洗淨雙手,然後手持法刀,為嬰兒剪去後腦胎髮,並為其取乳名。在取名前,巫師得先看嬰兒及其母親的命相,如果嬰兒命宮不佳,則向牲畜敬酒肉並起諸如“牛兒子”、“青馬
兒”、“小狗兒”、“豬女”等名字;如果生母命宮不佳,為預防嬰兒夭折,乃用“畢母子,,、“叫化子”、“小偷兒”等名字,或者用漢族軍官的職銜,如“司令”、“軍門”
等名字。
瑤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其命名禮別有一番風采。居住在山區的瑤家人,對家屬中所有成員的命名都十分重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降臨人世3天時都要舉行“添人口”的儀式。如果是男孩,這個儀式就叫做“添星(音譯)”,如果是女孩則叫“添丁(音譯)”。在小孩出世後滿3天時,其父母或是婆婆奶奶等年長女性,摘來柑樹葉等幾種植物的葉子,洗淨後放入水中煮沸,再加入冷水降溫,然後給小孩淨身,以避邪趨利。淨身之後,主人家得宰一隻大公雞,請一個師人(即神漢、巫婆)來念經做法,以請祖上家仙降臨,讓諸仙知道,從這天開始,家裡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懇求大家給予關心和保佑,把其撫養成人,使其避免各種災難。師人念經做法完了之後,隨即給小孩命名。命名時可以按出生的先後次序來命名,也可以按出生的季節來命名。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舊中國封建士大夫中,許多人認為小名難登大雅之堂,羞於啟齒,有些當了官的人,小名常常廢棄不用。就是未當官的人,在正式場合也是不用小名的。若違背了這一點,會被人們認為是十分丟臉的事情。秦未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大澤鄉起義稱王以後,故鄉的貧窮朋友聽說他稱了王,都想去沾點光,就特地去看他,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還以為陳勝仍然是跟他們在一起時的陳勝,沒有做到也沒有想到要在稱呼上與他拉開心理距離,大家當著陳勝的許多部下的面兒,仍然喊他的小名,弄得部下笑出了聲,陳勝當場就嫌丟了臉,當了王還有人敢於喊小名,搞得陳勝心底里極其不痛快,就當場下令把那些敢於直呼其小名的貧窮朋友拉出去砍了腦袋。這樣的事不是絕無僅有的,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是也有一些人,聽人叫起小名,像是揭了傷疤似的紅了耳根嗎?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小名雖然俗氣,但正說明了親友之間的愛意,登大雅之堂也未嘗不可。孩子成人以後,小名留在家庭中呼喚,另取大名以應酬社會交際,一旦交際圈中知道了你的小名,也不必枉生煩惱,不理他就是了。曾有一位女大學生,生性要強,其母到大
學探視。叫其乳名,本無惡意,誰知她竟然羞愧得自殺身亡,這種虛榮心真是害死人。幾千年來,小名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延續使用。你認為它俗氣、貽笑大方也好,難登大雅之堂也罷。終歸,作為一種風俗它還會繼續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