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相生相剋
五行的相生相剋
隨著五行學說理論日益完善及推廣,五行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逐漸被接受,人們開始用五行學說作為一種命名的理論依據,以五行學說來命名。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則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學說在很早以前就被用來研究社會現象,戰國時期,盂子就大聲疾呼“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他的“歷史循環論”,就是受了五行學說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學說是非常重要的、影響非常深遠的學說。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陰陽五行的理論模式包含了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微、宮、商、羽),五味(酸、苦、
甘、辛、鹹),五臟(肝、心、脾、肺、腎),五常(仁、義、禮、信、智)等等。
五行學說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因素。其實,不僅僅是對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社會和民眾生活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對五行做一些簡單的介紹,讓大家對五行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1)五行的特性
①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故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②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是焚燒、熱烈之義;“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故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③土的特性。“土爰稼穡”。“爰”,通“曰”;“稼”,即種植穀物;“穡”即收穫穀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故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④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從”,由也,說明金的來源;“革”,即變革。“從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故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⑤水的特性。“水曰潤下”。“潤”,即潮濕、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
“潤下”,是指水滋潤下行的特點。故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2)對事物的五行歸類
五行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臟五腑五官形體情志五聲變動木角酸青生風東春肝膽目筋怒呼握火微苦赤長暑南夏心小腸舌脈喜笑憂土宮甘黃化濕中長夏脾胃口肉思歌噦金商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腸鼻皮悲哭咳水羽鹹黑藏寒北冬腎膀胱耳骨恐呻栗
(3)五行的相互關係
五行的相互關係,最基本的是相生與相剋關係。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這五種物質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相生,就是五行中的某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的滋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的克制、制約的關係,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與相剋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的基本關係,每一行都受到另一行的滋生、助長,又受到另一行的克制、制約。
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均為五行之間生克制化關係遭到破壞後出現的異常相剋現象,兩者皆可由五行中任何一行的“太過”或“不及”而引起。
相乘是按五行之間遞相克制的次序出現,相侮則是逆著五行相剋的次序而出現的反克現象。相乘、相侮可同時出現。
魯迅有一篇小說《故鄉》中曾涉及到了用五行學說命名的一種方式。他在小說中描寫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搖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早聽到閏土這個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父親叫他閏土。”
閏土名字的得來,就是根據五行學說取的。用五行學說來命名,說明中國這一古老的智慧,已經和人名發生了聯繫,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起名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漢代時期,人們熱衷於五行相生。因此,五行相生的順序就取代了五行相剋的觀念,並被用來標誌歷史上更迭的朝代。運用五行相生順序來解釋歷史的演進,成為一種時髦。
最初,人們在用五行來表示歷史更迭的朝代時,發現運用五行學說的相生來代表父子
之間的關係,更顯得有序和符合道理。
於是,到了唐朝,有的人命名就採用了五行相生的順序,取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為名,按家人長幼順序代代相承。如果父親取土字旁名字,那么兒子就取金字旁的名字,孫子就取水字旁的名字。按五行相生順序,土生金,金生水。
宋代時期,人們用五行學說來命名的事例就更多了。例如:宋代大儒程朱理學的創立者之一朱熹一家也是運用五行學說來命名。朱熹的父親名叫朱松,松是木字旁;朱熹的名字“熹”字下面四點並非是水,而是火,因為《說文解字》釋云:“熹,炙也。”本意是烤肉的意思,朱熹的兒子叫做朱在,是土字旁。一家三代,木生火、火生土,次序井然。
運用五行相生來命名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罕見,而且大多數是發生在社會上層人物的家庭里。
人們用五行相生這種方式命名,體現了當時人們的一種生存理念,是中國式智慧的一種反映。
運用五行學說來命名,不但隱含生生不息,子孫綿延的意圖,而且給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的中國人在命名上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幾個人名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五行運轉的模式,既解決了後人子孫生生不息的生存理念需求,又為今生、來世、後世等宿命觀念,輪迴因果觀念開闢了通道。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雖然也有子孫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願望,但其所處的低下卑微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用五行順序命名的願望較之社會地位高、生活優裕、希翼長存、子孫長富的上流人的願望淡弱很多。他們更多的是為現實生活所困擾,企求能夠改變自己或後輩的命運。
他們在命名上,對五行順序排名重視不夠,而相對重視自身或子輩的氣稟如何,並試圖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通過命名來達到一種彌補,彌補自身或子輩身上的五行不足。
中國古代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合一。現代人多把此種理論視為東方文化中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依據。儘管“天人合一”
以後引發出“天人感應”的封建神秘學說,但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畢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運用五行學說來考慮人的稟賦,並且根據人的稟賦五行的情況來命名,正是藉助於中國理學家們的理論,發展而成的以生辰八字命名的方。